大學,理應為思想比社會先進,是身先士卒地探求學術、知識與文明的基地,是推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尤其是在商業成就掛帥、學習只為成續、官僚主義盛行的香港,大學的以上特質更顯重要。很可惜,在香港中文大學 (簡稱中大) 最新之校園規劃之中,我看不到以上種種大學應有之特質。
人民參與規劃乃社會發展方向
現下,不少倡導民主與公民社會的國家及城市都意識到單向的諮詢並非理想的收集民意模式,需要透過增加市民參與,直接對話與參與決策,來更有效地融入市民的意見。由公園建設、文物保育到都市規劃,都可以讓使用者直接與建築師、規劃師等專業人士對話,消除種種繁瑣程序造成的溝通困難,透過直接了解問題所在而尋求真正市民需要的方案。這亦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司《21世紀議程 (Agenda 21)》中提及「公眾應該有參與管治的權利」的實踐。香港的文娛藝術區規劃與文物保育發展都聲言要融入更多民意,雖然未知成效如何,但是明顯亦朝著這方向走。
中大理應善用校園規劃之契機
現時剛好中文大學要作重大的校園發展規劃,大學正好可以借此機會,為香港作公民參與發展規劃作示範,嘗試研究讓學生、教職員、研究人員、校友等各持份者與規劃師等專業人士共同規劃,為香港將來的城市規劃提供參考及經驗,以助推進香港之公民社會及推動可持續發展。同時,香港正面對新一代欠缺參與社會事務的積極性的問題,作為大學理應力求鼓勵知識份子承擔社會責任,是次校園規劃正好就是最直接的實踐教育,讓學生在實際例子中了解關心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認清作為市民的公民責任,如何參與策劃過程,懂得為合理權益去爭取及發聲等。但是,在中大就看不到以上種種行動。
現行規劃之抱殘守舊、浪費機遇
香港中文大學處理是次校園規劃的手法,竟與政府處理城市規劃的老舊手法相同,有限度宣傳配上形式化的諮詢,為求含混「過骨」。現時校方自設前提徵求工程公司規劃方案再辦諮詢,處理手法與西九文娛藝術區第一輪的官僚式諮詢如出一徹,沒有嘗試直接融入學生、教職員、研究人員、校友等持份者的參與及意見。一方面校方向工程公司設下之多項前提 (包括兩所新書院要建在大學體育中心附近) 均影響不少同學,另一方面各持份者經過商討可能會得出其他重要的規劃前提,固此校方向工程公司定下條件前應在規劃小組架構上加入各持份者代表,及作出較公開的會議,讓相關人士之意見在議定規劃前提過程中能直接反映。現時校方的處理手法實無意嘗試實踐公民參與規劃,無意為推進香港社會發展作一試點。作為一所大學,作為社會發展之基石,其管理層之思維竟是如此抱殘守舊,實在令人痛心。
在諮詢過程方面,校方以電郵公佈諮詢會,以及於一所教學樓設置模型展覽,表面上是功夫做足,但了解中大學生實情則會明白是完全不足。中大學生電郵郵件繁多,會逐一查看之人少之有少,加上現時大部份學生本身對校政冷感,因此出席諮詢會之學生只佔極少數,本人在諮詢期開始數星期後仍有不少同學不知道是次諮詢及模型展之事。同時,校方除以上基本諮詢程序以外,並沒有展開相應的社區發展與規劃之公民教育工作,沒有發揮校園規劃背後醞含的教育意義。作為校方高層,沒有可能不清楚主流學生之公民意識薄弱,明顯校方無意藉此機會作切身的公民教育,白白浪費這大好時機,作為高等教育學府實在令人失望。
應推行過程為本之校園規劃
不論是次規劃諮詢之內容為何,本人認為基於校方在規劃過程之守舊及欠缺公民教育實踐,現階段之規劃諮詢應全面撤回,並立刻亡羊補牢,在架構及規劃過程中融入各持份者之參與,再重新議定規劃前提及與工程公司重新聯係。作為一所高等教育及研究機構之校園規劃,除了要重視的規劃內容外,更應重視其規劃過程及體制能否具有前瞻性,以及整個規劃過程為學生帶來何種教育意義。如果一所大學忘記了本身的存在意義、只流於生產商業機構運作零件的話,那麼此校園則只徒具空殼,再作多少發展也只是徒然。
十月中旬,去了香港中大一趟,在中大唸書的女友跟我提起,校方正在大興土木蓋酒店。整個校園規劃,儘管符合香港城市追求商業的脈動,卻衝擊了中大作為學術環境的氣氛。除了學生會在校內發起連署抗議,我也在香港獨立媒體看過類似報導。現在在偶然機會下,看到你的文章。很高興年輕一輩能關心此事,希望能在部落格內引用你的文章。我正弄一個網站,希望能為兩岸三地青年搭建一對話平台。希望你會有興趣。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
你指的平台是甚麼類型?